小編整理: 安西都護府和安西大都護府是唐朝管理新疆地區的軍政機構的兩個(gè)不同名稱(chēng)。這兩個(gè)名稱(chēng)指的是同一個(gè)機構,只是在不同時(shí)期名稱(chēng)也發(fā)生了變化。
該機構統轄安西四鎮,最大管轄范圍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,并至蔥嶺以西至達波斯。在武周時(shí)期北庭都護府分立之后,安西都護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區。
安西都護府 安西都護府和安西大都護府是唐朝管理磧西的一個(gè)軍政機構的不同時(shí)期的名稱(chēng),其統轄 安西四鎮 ,最大管轄范圍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,并至蔥嶺以西至達波斯,在武周時(shí)期北庭都護府分立之后,安西都護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區。
歷史沿革 自 唐太宗 貞觀(guān) 十四年(640年)起,到 唐憲宗 元和 三年(808年)止,共存在約170年。管轄包括今新疆、哈薩克斯坦東部和東南部、吉爾吉斯斯坦全部、 塔吉克斯坦 東部、阿富汗大部、伊朗東北部、 土庫曼斯坦 東半部、烏茲別克斯坦大部等地。 安史之亂 前,安西都護府和大都護府三易其名,其中640-658年、667-685年、689-691年為都護府,共約38年;658-667年、686-689年、693-752年為大都護府,共約71年。安史之亂后,765-778年為都護府,781年后又名為大都護府。
草創(chuàng )之際 唐 貞觀(guān) 十四年(640年), 侯君集 平 高昌 ,在其地設西州都護府,治所在西州。 同年9月在交河城(今 新疆吐魯番 西雅爾郭勒)設安西都護府,用以針對西突厥。 安西都護府第一任都護為 喬師望 ,后由 郭孝恪 接任,開(kāi)始時(shí)只有數千人的兵力。 貞觀(guān)二十二年(648年),郭孝恪擊敗 龜茲國 ,把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(今 新疆庫車(chē)縣 )。
轄地擴大 唐高宗 顯慶 二年(657年)十一月, 蘇定方 在碎葉水平定 阿史那賀魯 的反叛,從而平定了西突厥, 將安西都護府治所遷回高昌故地。 顯慶三年(658年)五月,安西都護府又遷到龜茲(今庫車(chē)), 安西都護府升格為大都護府。唐高宗改變太宗時(shí)只重軍事而輕行政管理的做法,在突厥故地分設蒙池、昆陵兩個(gè)都護府,并將其附屬小國分別設置州府,西境直抵波斯,都隸屬于安西大都護府,使這一帶都置于唐朝的直接統治之下。唐朝 貞觀(guān) 十四年(640年)設置的安西都護府治所西(今 新疆吐魯番 東高昌故城),統 安西四鎮 , 龜茲 、 疏勒 、 于闐 、碎葉(今吉爾吉斯斯坦的 托克馬克市 ),轄境相當今新疆及 哈薩克 東部、吉爾吉斯北部 楚河 流域。自 顯慶 元年(656年)至 麟德 元年(664年),這期間,是武則天 為皇后輔佐高宗到垂簾聽(tīng)政階段。顯慶、 龍朔 年間(661-663年), 唐軍 平定西突厥,轄區擴大到如今阿爾泰山西至 咸海 及 蔥嶺 的東西各部直至阿姆河兩岸城的諸城邦國,包括今吉爾吉斯斯坦大部分。 顯慶五年(660年),位于蔥嶺以西的西突厥都曼部降唐,朝廷派人去該部巡查。
龍朔元年(661年),又派遣吐火羅道置州縣使王名巡視蔥嶺以西, 在于闐以西、波斯以東十六國,設置十六都督州府,統轄八十個(gè)州,一百一十個(gè)縣,一百二十六個(gè)軍府,并在吐火羅立碑記述此事。 在此時(shí),安西大都護府的管轄地包括 安西四鎮 、濛池、昆陵都護府(西突厥故地)、昭武九姓、吐火羅乃至 波斯都督府 ,大體相當于如今新疆與 中亞 五國、阿富汗的總和。
唐蕃爭奪 咸亨 元年(670年)四月, 吐蕃 軍隊攻陷了安西都護府。 咸亨四年(673年),唐朝恢復了安西四鎮, 儀鳳 三年(678年),又被吐蕃控制;儀鳳四年(679年),安西四鎮被唐將 裴行儉 收復, 垂拱 三年(687年),武則天被迫收縮戰線(xiàn),放棄安西四鎮。安西都護府治所移至碎葉城 。 武則天長(cháng)壽元年(692年), 王孝杰 收復了 安西四鎮 ,在 龜茲國 恢復設置了安西都護府。 此后,安西都護府的府衙才在 龜茲 穩固下來(lái)。 長(cháng)安二年(702年),北庭都護府設立,管轄原安西大都護府所轄天山北路、熱海以西的西突厥故地,安西大都護府只管轄天山南路、 蔥嶺 以東的地區,以達到抵制 吐蕃 對絲綢之路的北侵的戰略目的。 安西都護府全盛時(shí)代所統率的精銳騎兵又稱(chēng)“安西兵”, 唐肅宗 至德 年間(756年-758年),為平定 安史之亂 ,唐政府在河西、隴右征兵, 安西兵組成“安西行營(yíng)”奉詔平叛, 幫助 收復了兩京。但由于安西、北庭及河西、隴右駐軍大部?jì)日{,吐蕃乘機陸續占領(lǐng)隴右、河西,因此安西都護府與唐朝的通道中斷,但安西四鎮 留守軍隊仍孤軍堅守。 肅宗 上元 元年(760年),隴右軍鎮多被吐蕃攻陷。 代宗 廣德 元年(763年), 吐蕃 政權趁唐衰弱之際盡取 隴右道 。是年冬,吐蕃攻占了唐朝的京城長(cháng)安,半個(gè)月后才撤離。此后十余年,吐蕃又奪去河西之涼、甘等州。吐蕃的軍事行動(dòng),使安西都護府面臨重重困難,但仍有舊將 李元忠 守北庭, 郭昕 守安西都護府,二鎮和沙陀、回鶻相依,吐蕃久攻不下。 唐德宗 建中元年(780年),李元忠、郭昕派遣使者間道奏事,德宗對其進(jìn)行了嘉獎,封李元忠為北庭大都護,郭昕為安西大都護。 隨后, 吐蕃 聯(lián)合葛邏祿、沙陀攻擊 唐軍 、回鶻。
最終淪陷 德宗貞元六年(790年),吐蕃攻占北庭,唐朝與安西失去聯(lián)絡(luò ),不知安西存亡?!?/span>資治通鑒 》卷第二百三十 三“及三葛祿、白服突厥皆附于回鶻,回鶻數侵掠之。吐蕃因葛祿、白服之眾以攻北庭……貞元六年(庚午,公元七九零年)……回鶻頡干迦斯與吐蕃戰不利,吐蕃急攻北庭。北庭人苦于回鶻索求,與沙陀酋長(cháng) 朱邪盡忠 皆降于吐蕃?!参饔墒撬旖^,莫知存亡,而西州猶為唐固守?!?/span> 安西最后陷落的時(shí)間,史料并無(wú)確切記載,這可能不僅是情報斷絕所造成的,而是事實(shí)上唐朝已經(jīng)放棄了對安西的控制。 安西四鎮 的 于闐 陷落于貞元六年(790年)。有學(xué)者推論,安西最后的陷落時(shí)間是 唐憲宗 元和 三年(808年)冬。
主要責任 安西都護府是唐朝在西域的最高政治軍事機構,其為維護唐朝在西域的主權。都護府有著(zhù)強大的軍事實(shí)力,其安西都護府有鎮兵二萬(wàn)四千人,其于北庭都護府瀚海軍管鎮兵一萬(wàn)二千人,天山軍管鎮兵五千人,伊吾軍鎮兵三千人,共同構成了唐朝對新疆的強大軍事駐軍。安西都護府既是唐朝在西域的最高行政機關(guān),又是最高軍事指揮機關(guān)。其機構完善,官有定員,職有專(zhuān)任,所有軍事民政事務(wù)都有專(zhuān)門(mén)機構負責。大都護府設大都護府一人,是主管官,從二品,是唐朝高品命官,其位僅次于三公,與尚書(shū)仆射同列。大都護職責明確。 開(kāi)元 四年以后,朝廷通常委派宗王遙領(lǐng)其職。大都護以下官員,有副大都護二人,從三品。副都護二人,正四品。都護府機關(guān)直屬官員有長(cháng)史,司馬,錄事參軍各一人,錄事二人,以及正七品級的功、倉、戶(hù)、兵、法等各曹參軍各一人,主管機關(guān)日常事務(wù)及民政,賦稅,軍事,司法,人事,文秘等工作。同時(shí)唐朝中央政府,曾下令在西域地區大興屯田。其在新疆地區也有稅收制度,也在西域地區實(shí)行。例如其就在焉耆, 龜茲 , 疏勒 , 于闐 及輪臺等地征收商稅,補充軍費。其也在交通要道上,三十里設一個(gè)驛站,在一些偏僻的道路上,,三十里置一個(gè)驛館。唐朝在西域設 安西四鎮 節度使安西節度使,撫寧西域。其安西節度使多由大都護兼任。節度使府署有節度使一人,副使一人,,行軍司馬一人,刺官二人,掌書(shū)記一人,參軍若干人,隨軍四人。各羈縻都督府,州,有自己的武裝,其兵額不限,這也是唐朝軍隊的組成部分,其主要任務(wù)是,平時(shí)鎮守封疆,維持本地區社會(huì )秩序,一遇戰事,則由安西、北庭兩都護憑中央所頒"天子信寶"調遣,來(lái)參與戰爭。唐朝在西域推行的軍政合一的都護府建制,其組織系統完備,職責明確,執行政令統一,它完成了保衛祖國疆域,有效地管理西域的歷史使命。且有利于這一地區的經(jīng)濟開(kāi)發(fā),,繁榮了絲綢之路南北道,促進(jìn)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進(jìn)步。
歷任都護 以下列出歷任安西都護和安西大都護。
安西都護 初建之安西都護府共四任都護(640年-658年):
第1任: 喬師望 ( 貞觀(guān) 十四年至貞觀(guān)十六年,640年一642年): 第2任: 郭孝恪 (貞觀(guān)十六年至貞觀(guān)二十三年,642年—649年); 第3任: 柴哲威 (貞觀(guān)二十三年至永徽二年,649年—651年) 第4任: 麴智湛 (永徽二年至 顯慶 三年,651年—658年) 再建之安西都護府共七任都護(667年-685年):
第1任:陶大有(乾封二年至 總章 二年,667年-669年): 第2任: 董寶亮 (總章二年至 咸亨 二年,669—671) 第3任:崔智辯(咸亨二年至上元二年,671—675)
第4任: 杜懷寶 (咸亨二年至 儀鳳 四年,671—679) 第6任:杜懷寶(開(kāi)耀元年至 永淳 元年,681一682) 第7任:李祖?。ㄓ来径曛?/span>垂拱 元年,683—685) 三建之安西都護府都護(689年-691年):
第1任:昝斌(永昌元年至天授二年,689—691)
朱某:(永泰元年至 大歷 十三年,765年—778年)
安西大都護 初建之安西大都護府共五任大都護(658年-667年):
第1任:楊胄(顯慶三年至 龍朔 二年,658年—662年) 第2任:蘇海政(龍朔二至三年,662年—663年)
第3任:高賢(龍織三年至 麟德 元年,663年—664年) 第4任:匹婁武徹(麟德元年至二年,664年—665年)
第5任: 裴行儉 (麒德二年至乾封二年,665年—667年) 再建之安西大都護府共二任大都護(686年-689年)
第1任:王世果( 垂拱 二年至三年.686年—687年) 第2任:閻溫古(垂拱三年至永昌元年.687年—689年)
三建之安西大都護府共十二任大都護(693年-752年)
第3任: 田揚名 (圣歷元年至長(cháng)安四年.698年—704年) 第4任: 郭元振 (神龍元年至景龍二年,705年一708年) 第6任:郭元振(景龍二年至 景云 元年.708年一710年) 第8任:呂玄璟(開(kāi)元二年至三年,714年一715年)
第10任:靖德太子 李琮 (遙領(lǐng),開(kāi)元四年至十五年,716年—727年) 副大都護:張 孝嵩 (開(kāi)元四年至十二年,727年—735年) 副大都護: 杜暹 (開(kāi)元十二年至十四年,735年—737年) 副大都護:趙頤貞(開(kāi)元十四年至,737年—)
第11任:延王 李玢 (遙領(lǐng),開(kāi)元十五年至二十五年,727年—737年) 第12任: 李林甫 (遙領(lǐng),開(kāi)元二十五年至 天寶 十—年,737年?—752年) 郭昕 :(建中二年至約 元和 三年冬,781年—約808年) 大歷 十四年繼任都護,建中二年(781)七月初一日朝廷任命攝安西都護、四鎮留后郭昕為安西大都護、四鎮節度觀(guān)察使。 興元 元年(784)五月又加封郭昕尚書(shū)左仆射。直至興元元年五月,他的官職總共為開(kāi)府儀同三司、尚書(shū)左仆射兼御史大夫、檢校右散騎常侍兼充安西大都護、四鎮節度使,封爵為武威郡王。